145.5平方公里 湘江科學城呼之欲出 ●概念規劃出爐,規劃布局形成“一軸兩帶六組團八片區”的空間格局●湖南將打造引領中部、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科學高峰”和“科技高地” 制圖/王斌 長沙晚報11月8日訊(全媒體記者 劉攀 通訊員 劉泉子)一座以湘江為名的科技新城,會如何規劃布局?8日,湖南省自然資源廳發布湘江科學城概念規劃,面積約145.5平方公里的湘江科學城位于湘江西岸科創走廊,臨湘江西岸,北起長芷高速,南到白云路、滬昆高鐵、九昭東路,西至黃橋大道、伏林大道、杏花路,東臨瀟湘大道。 今后,湘江科學城將圍繞推動形成原始創新、技術產業、人才集聚、平臺資源制高點,打造引領中部、輻射全國、面向全球的“科學高峰”和“科技高地”。 科創資源密集,生態格局優越 依托自然山水格局,湘江科學城規劃布局形成“一軸兩帶六組團八片區”的空間格局。 其中,“一軸”為依托科創大道(萬家麗路西延線),打造東西向延展的科創主軸;“兩帶”為沿湘江、潭州大道、河西快線形成科教產融合創新帶,于長潭西高速以西,從智能網聯片區至湘潭大學城形成高精尖產業創新帶;“六組團”為智能制造產業創新區、科教融合示范區、前沿科學創新區、產研融合創新區、成果轉化區、戰略產業聚集區;“八片區”為智能網聯片、觀音港科技孵化中心、湘江實驗室(大科學裝置)、大學科創港、總部創新中心、興隆湖創新中心、國際人才小鎮、科技展示交流中心。 在科創基礎方面,劃定的湘江科學城北臨長沙高新區、岳麓山大科城和洋湖總部基地,南含湘潭九華經開區,周邊科創資源密集;在生態本底方面,范圍內有獅峰山、楊梅山、南谷山、白泉山、靳江河、觀音港、白泉河及長株潭生態綠心等生態資源,自然資源稟賦優越,呈“四山四水一心多廊”的現狀生態格局;在交通區位方面,范圍內有長潭西高速、長韶婁高速、潭州大道、瀟湘大道等公路交通,已有湘潭北站高鐵站及在建的長株潭城際軌道交通西環線與規劃的長衡城際鐵路,交通便捷、對外通達,對周邊區域帶動性強;在用地條件方面,選址范圍內地形以低丘緩坡為主,農用地占83%,建設用地占16%,建設條件良好;在配套環境方面,大王山片新學士路沿線及以南有湘潭理工學院、南雅湘江中學、博才花溪小學、博才桐溪小學、巴溪洲、獅峰山森林公園、白泉森林公園、長株潭生態綠心、鵝洲、興馬洲、和美購物廣場、恒大童世界主題樂園、桐溪古鎮等教育、公園綠地等資源,公共服務配套條件相對較好。 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示范區 規劃建設湘江科學城,不僅是全面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和使命任務、實施“強省會”戰略的務實行動,也是推動長株潭都市圈發展的新引擎,對建設現代化新湖南具有引領性、支撐性、基礎性作用。 “區域明功能、山水定格局、丘谷塑模式”是本次規劃的三大理念。下一步,將以原始創新、技術創新和未來產業創新策源為核心,湘江科學城與周邊產業園、創新中心形成“K型創新網絡”,促進長株潭一體化,引領帶動全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同時,順應丘脈與河谷交錯的濱江淺丘地貌特征,塑造充滿野趣和活力的林田溪谷藍綠網絡,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生態智慧城。 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方面,如何切實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的深度融合?湘江科學城規劃了“四個結合”的發展特點:堅持高端、前端、尖端相結合。瞄準高端平臺、前端產業和尖端人才,爭取落地更多戰略科學裝置、重點實驗室等高端平臺,組織實施一批原創性、顛覆性、支撐性技術突破,打造“政、企、產、學、研、融、服”產業生態圈;堅持科學、科技、科創相結合。以科學為核、科技為要、科創為基,提升原始創新能力,打破關鍵技術瓶頸,布局一批總部創新中心、中試基地、企業孵化中心;堅持形態、業態、質態相結合。形成軸、帶、組團、功能片區相融合的空間,深耕重點產業、主導領域,強化研發、人才、平臺支撐,彰顯創新之美、建筑之美、生態之美、形態之美;堅持宜居、宜業、宜學相結合。聚焦提升綜合服務功能,提供更有溫度、更具質感的公共服務,打造生態優美、生活舒適、產城融合的宜居城市環境。 在此規劃下,湘江科學城將打造一個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核心示范區和創新成果策源地、創新人才聚集區、創新產業增長極、創新生態共同體、創新發展新引擎。 來源 長沙晚報 |